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赵会会: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982年生
4月22日,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会会,一上午电话基本没停,有村干部的,有茶农的,有客户的,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也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创业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在一团乱麻中拽出一个又一个的线头,然后又一个线头一个线头的理顺。”她说。
严格来说,赵会会不是一名“茶二代”。因为虽然家里曾有几亩茶园,父亲是日照第一批制茶师,但赵会会手下的茶园却是“别人家的”——巨峰镇辛庄村61户茶农的104亩茶园。
去年9月底,在日照一家知名茶企干了将近十个年头,有丰富的茶叶营销经验的赵会会,抱着“歇一段时间,准备在职研究生考试”的想法辞职,却因缘际会被巨峰镇村两级干部的邀请打动,开始到巨峰镇创业。
做茶,薄家口茶叶标准化加工示范区里的茶叶加工车间是现成的,正好还有几个车间等待招租。但茶园哪里来?从头打造有机茶叶种植基地,需要流转土地,需要种植、采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茶叶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中浸淫多年,赵会会深知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种茶的“隐痛”:有些茶农用心侍弄自家的一亩三分茶园,茶叶品质高,但单打独斗,没有打出品牌,好茶卖不上好价钱;有的茶农用药不规范,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不高,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损害了日照绿茶整体地域品牌形象。
既如此,何不两相结合、去弊存优?茶园“半托管”模式就这样在赵会会脑中逐渐成型。
何为“半托管”?简单来说,就是赵会会创办的“日照茶仓”与巨峰镇茶叶专业村辛庄村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签订茶园流转协议,合作社与流转茶园的茶农签订托管协议,实施绿茶生态化发展。签订协议后,茶农名下的茶园仍归茶农,由茶农自主种植茶园;企业负责提供茶园的有机生物叶面肥料、喷施作业服务、物联网溯源、包装设计、平台销售;村合作社负责组织社员进行茶园灌溉、除草等日常茶园种植管理,监督区域内社员不得擅自使用影响茶叶品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茶农可分红“日照茶仓”提供给合作社的监管服务费;到鲜叶采摘季,茶农采摘的鲜叶由村合作社统一收购,日照茶仓以高于市场价的5%回收,鲜叶的收益归茶农。
“这种模式,一方面可解决茶叶生产中因原料质量把控不严格,产品工艺水平不高导致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可让企业有安全可靠的原料基地,无需耗费巨大的人力,降低了管理成本。企业可以专心打通上下游,结合本地特色进行茶叶品牌化运营。”赵会会说,“日照茶仓”的角色,就像一个“调配仓”,把茶农的优质鲜叶入仓,然后再把优质好茶输出给茶企、客户。
要保证良性运营,必得保证“日照茶仓,仓仓好茶”。为确保仓内每一两茶都是合格的、安全的,在茶园流转之前,赵会会就联合合作社把流转地茶叶预先抽检了一遍。进入采茶季后又进行了一轮抽检。然后,每批茶入仓前,再进行一次抽检。目前,光检测费就花了5万多。
建立统一物品追溯体系,允许企业和消费者自由核查,也是赵会会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日照绿茶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实现。去年,岚山区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茶园、鲜叶市场、企业加工车间布设了茶园环境监测设施、AI视频监控、语音警示广播系统等物联网设施,对生产、加工行为进行识别监控,即时读取各项实时数据,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溯源管理。该项目规划覆盖岚山区6个镇5万亩优质茶园,目前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辛庄的100多亩茶园就在这个范围之内。4月22日当天,赵会会电话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与此有关——当天,“日照茶仓”的茶正式开始实现“一物一码 全程追溯”。
在这一新型茶园托管模式之下,“茶园种植散户也能家家种出有机茶、炒出标准茶、卖出好价钱”,成为现实。据测算,按照这一模式,茶农的鲜叶不光保价回收,每亩茶园一年还能省出约一千元的化肥、农药钱,同时茶农可再享受分红托管费800元。最近,“日照茶仓”每天可收鲜叶500余斤。
看到了这一模式对茶产业高品质发展的所带来的重要示范效应,《日照市岚山区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2021—2025 年)》中专门列出了一项针对“日照茶仓”的扶持政策:设立日照茶仓建设扶持基金 200 万元,采取市场化模式,专项用于支持日照茶仓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前期给予基金性资金扶持200万元,项目建成并正常运转后,年销售额达到 2000 万元以上,基金性扶持资金转为奖补资金,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基础上每增加1000万元再给予增加奖补资金50万元。
“把想做的事情做好,给自己一个交代,然后争取带着茶农走得更远。”赵会会说,这是她的目标。
◆袁奇军: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85年生
远山含黛,茶园葱翠。4月22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江北绿茶第一镇”岚山区巨峰镇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露天茶园少见人烟,更被雨声衬得分外静谧。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叶加工车间里,却还是照常忙碌。
“下雨不耽误防护棚里的鲜叶采摘,上午采的鲜叶当天必须炒出来。”或单手深抄上挑,或双手上下翻飞,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奇军头戴网帽、身穿白色长褂,正在一口已升温到近260度的铁锅前忙碌。在一次次的翻炒、揉捻中,茶的清香开始溢满车间。
作为一名“85后”,袁奇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二代”。2004年起,父亲袁从波在巨峰镇薄家口村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开始大规模做茶,从此便和茶绑在了一起。因种茶、炒茶及经营自有一套,袁从波也成了当地数得着的老茶农。2017年,袁奇军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到薄家口村子承父业。去年起,父亲袁从波退居二线,他正式开始接手家里的1300多亩茶园。
江北绿茶看日照,日照绿茶看岚山,岚山茶叶看巨峰。每年的谷雨前后,是日照绿茶开始上市的时节,也是巨峰茶农们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御园春”1300多亩茶园,旺季时采茶工一天就要500人左右;机械炒茶,“御园春”更是巨峰镇第一批“吃螃蟹”的茶企之一。袁奇军何须亲自炒茶?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跟机械是不一样的。手工杀青比机械杀青更加灵活,可以更准确的感知鲜叶杀青程度,如果杀青不充分,还可以通过下一步找回来。”袁奇军解释道,“高端茶基本都是手工茶,我们公司的高端茶现在基本都是我跟我师傅炒制的。”
袁奇军口中的“师傅”,就是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制茶大师”荣誉称号的日照本土制茶人杨现明。跟师傅学炒茶,师傅教的严格,袁奇军学的认真。因为“性子比较拗”,初学炒茶时,炒不好他就守在锅前一直练。有一次,他在二百多度高温的铁锅前连炒了八个小时,第二天手烫伤,脸蜕皮。
“要做,就做得专业一点。我希望可以慢慢做出百年茶,做出中国的五星好茶。”继承了父辈匠心的袁奇军,这几年来,不光学炒茶,还自费去中茶院、江南大学食品研究院等机构学习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给自己充电。坐得住“冷板凳”的他,也得到了丰厚的回馈:育苗上,他主持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通过了中国茶叶学会科技成果评价;炒茶上,得过山东省职业农民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二等奖;评茶,已是国家一级评茶师。
父辈花了心血创出的茶品牌,不光要传承好,还要发扬好。“茶园已经全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可以进行空气温湿度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氮磷钾监测......”当天,袁奇军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向记者展示了茶园情况。向“做一个新时代的茶农”靠拢,几年来,袁奇军大胆革新:引进茶叶新品种40余个,开展了无性系茶苗良种繁育,进行水肥一体化种植、绿色防控,全面推行茶叶清洁化加工,投资200万元进行以包装升级为主的品牌升级......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新型茶农可不能只会按照老方法管茶、炒茶、卖茶,得为茶产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科技的翅膀,讲好茶故事,才能更好的做好茶产业。”袁奇军说。
◆张文超:日照市岚山区晨露茶厂,1997年生
在这个雨水淅沥的日子,在自家店面里,拿着手机刷抖音、发视频的“茶二代”——1997年出生的张文超,则看似悠闲。
2018年,22岁的张文超从山东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卖茶。侍弄着10亩茶园、炒了20年茶的父亲,一度难以接受,“让你上大学,就是为了让你在外面找个轻松体面的工作。你怎么想起干这个,这可是个苦差事!”
父母的反对、邻居的嘲笑、朋友的不看好,都没有动摇张文超。从最初做网站卖茶,到淘宝开店,再到去年秋起埋头学做视频,开始直播卖茶,“就想回家创业试试”的张文超,默默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渐渐地,订单开始增加。张文超不仅把自家茶园的茶叶卖了出去,还把收来的鲜叶炒制的干茶也卖的风生水起。去年,他卖出干茶5万多斤,货值七八百万。而往年,家里一年顶多卖出干茶三四千斤。“一样的茶叶,不一样的卖法。年轻人,脑瓜子就是灵!”村里人开始这样夸他。
“现在父亲和大舅炒茶,我来卖。最近新茶刚上市,当天炒的茶基本当天就卖完了,不愁卖。但过一段时间,直播还得再开起来,短视频分流太厉害了,这一块必须做起来。”张文超说,作为一名不甘平庸的90后追梦人,他未来的打算是,有一定积累之后,扩大茶园规模,做一片有机茶种植基地,然后做出品牌。“这样可能会辛苦一些,但做高端茶走的路会比较长一些。”这个24岁的年轻人,目光笃定而自信。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兆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