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南沙区短视频代运营排行

covsun 2021-11-25 01:15:39 行业动态 2545 0

2021年10月26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沙开幕。出席代表233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全体区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南沙区委书记、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一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明永出席会议。南沙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谭均主持会议,南沙区区长董可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南沙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李德球、南沙区政协主席钟华英、南沙区政协党组书记翁殊武出席会议。区四届全体政协委员等应邀列席会议。

董可在报告中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阐明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他表示,过去五年圆满完成区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南沙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省、市要求南沙建设成为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构建起“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战略地位和功能优势持续跃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46.11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7成,增速四年领跑全市,农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跃居全市第一、第二,税收收入实现翻番,进口总值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合同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区域影响力日益凸显。

携手港澳加强开放合作

湾区门户枢纽能级大幅提升

打造全国首个粤港澳规则对接平台,粤港深度合作园起步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出台实施“港澳青创30条”,高标准建成“创享湾”等港澳青创基地8家,与港澳全面合作不断深化。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广中江高速、地铁4号线南延段、地铁18号线首通段、明珠湾大桥等建成通车,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国内外物流通道更加畅通,建成南中国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汽车和通用码头群,与深圳前海等周边区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区域联动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积极搭建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6%,汽车制造业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3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至57.5%。吉利航天科技集团总部进驻,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基地全面动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华南唯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试运营,建成5G基站超3000座。集聚生物科技创新企业近300家,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广东医谷、中山大学国际药谷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期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筹建、首个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建成,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加快建设,南沙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启动运营,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全国融资租赁第三极,特色金融蔚然成势。

加速集聚优质科创资源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南沙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各类创新平台增长1.1倍,高新技术企业增长8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市的1/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商标注册量、专利授权量分别达6.8万件和2.4万件,分别增长33倍和5.5倍。设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建成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沙园区开园运营,人才工作获评全国最佳创新案例,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长7.9倍,人才竞相涌入态势初步显现。

牢牢把握制度创新核心任务

改革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71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119项和218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效显著。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交地即开工”,成功打造商事登记确认制、“无证明自贸区”等改革品牌,在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落实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税降费超150亿元,个税改革减税惠及75万纳税人。综合行政执法21个领域、4500多项执法事权统一集中行使,体制机制活力彰显。

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现代化滨海新城加速崛起

各功能片区实现联动发展,明珠湾起步区产业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蕉门河中心区城市配套和商圈服务更加完善,南沙湾建成亚洲最大邮轮母港综合体之一,庆盛枢纽区块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发展空间持续优化。城乡环境品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持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减量目标,河湖长制连续两年考核优秀,3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潭洲滘涌消除黑臭,新增污水管网1345公里,完成堤防达标整治80公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34.87平方公里,南沙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全面加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每年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10%,提供就业岗位28.2万个,筹集建设各类政策性保障住房超1万套,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144.2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8所、幼儿园72所,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共建12所中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执信中学南沙学校、广州二中南沙天元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开办,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医疗卫生投入增长近2.7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等7所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加快建设,5家区属医院扩容提质,南沙中心医院二期后续工程、疾控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区图书馆新馆、档案信息规划展览中心、青少年宫、网球运动中心建成使用,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平安南沙建设有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案件类警情、刑事立案数连续五年下降,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始终坚持勤政务转作风

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668件、政协提案776件,满意率均为100%。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51份,办结行政复议案件709宗,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超13万条,连续三年在法治广州考核中排名全市第一。实现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区”三连冠。

董可指出,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心志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五年来南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开发区(自贸试验区)党工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区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4”工作举措,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持续增强优质制度供给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推动“三区一中心”建设全面迈上新台阶,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走在前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勇当尖兵!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左右,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率先一体化、“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二)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五)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标杆。(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

(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董可强调,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晓宜

北京抖音AI短视频制作直播代运营服务公司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