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想要了解和县万元村的一座荒山是如何变成一排排绿意盎然的茶苗,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人物——王兴家,万缘白茶基地的创始人。沿着山路蜿蜒向上,一步步靠近白茶基地,王兴家的故事也一点点清晰。
(图为王兴家正在田地里劳作)
顾小家,兴大家
王兴家起初同亲戚一起在外地做钢筋生意,后来亲戚们都陆续转向了种茶,他也跟着一起,就此解下了与茶叶的缘分。比起亲戚将茶厂的地址选在已经拥有完整茶产业的含山县,王兴家将茶厂建在了只有一片荒山的和县万元村,这样的选择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当被问及为何放弃现有的含山县不做,偏要在万元村从零开始时,这位指甲因泥土而变黑,皮肤因烈阳而变糙的“实干家”回答的简单而朴实:“我的家在这里,父母岁数也都大了需要人照顾。”王兴家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第一反应不是事业的捷径,而是年迈的父母,他想要尽到一位儿子的责任,肩负起家庭的担当。
王兴加在顾及自己小家的同时,也无形之中帮助了家乡这个“大家”。白茶基地通过入股、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形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丰富了善厚镇的特色产业,成为了该地乡村振兴的突出“助力棒”。王兴家人如其名,他用坚定的选择,照顾着自己的小家,兴旺了共同的大家。
先创业,再创新
种茶经验少?一切从头学。开山种茶之初,为了学习他地已成熟完备的种植技术和产业模式,王兴家在自家茶园和白茶原产地浙江安吉之间往返多趟,特地请来了技术专家指导茶园的系列工作。怎样栽种树苗存活率高?怎样施肥最高效?如何除草、浇水?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都需要王兴家投入百分百的心力——只有把已有的技术学透了,才可能实现个性化的创新。
如今,在由和县政府斥资建造的一座面积400平的烘干房里,王兴家投资20多万引进的烘茶设备已投入使用,大幅提高了制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王兴家根据万元村实际情况创新的 “头年种植、次年管护、三年采茶”茶山经营模式也运作良好,倍受业内好评。
(村民们在茶园喷洒农药)
做好人,办好事
“待人一定要友善,有能力的话就办点好事”,这是王家兴的为人准则。
万元村中的贫困户多是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除了接受政府的补贴和资助,他们也有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的愿望,但由于年岁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愿意收纳他们就业的企业少之又少。
作为土生土长的万元村人,王家兴对于家庭困难的街坊邻里“能帮就帮”,“茶园里需要人,如果能正好帮到有困难的乡亲,那没有不帮的道理嘛。”王兴家带领白茶基地主动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收纳周边的贫困户就业,为了方便住家离茶园稍远的乡亲们上工,王兴家总是起大早驱车前往各家各户,一趟趟地接送,到了暑热难耐的季节,王兴家常在基地里冰上一筐子的西瓜供大家解暑,“做个有用的人,再打点好这座茶园,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先吃苦,后“回甘”
对于19岁就外出学艺的王兴家来说,吃苦如同吃饭一般平常。望着山间四百亩的茶田,王兴家摩挲着布满茧子的双手说道,“想要茶甜,人就得先苦一把。”2002年,王家兴转行做起了钢筋买卖,经过几年的沉淀,生意也逐渐了兴旺起来。2016年,他为了在万元村兴办白茶基地,变卖了刚在南京置办不久的房产,一股脑地将积蓄“栽种”进了家乡的这座荒山头。
(王兴家与他的茶)
谈起茶园未来的发展,王兴家表示,想要实现他的目标仍有一些坎子需要迈过,“再累也要干,不干不行。”今年已是茶基地建立的第6个年头,多年来,王兴家和他的爱人代永琴几乎住在了山间,“一年到头最多只能休息上过年的那两三天”,到了采茶的关键期更是“几天几夜的不睡觉”——想要这一山的茶实现“回甘”,他们就得咬紧牙关咽下这些苦,为的只是白茶基地发展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王兴家与茶山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品质就像白茶的叶,永远盎然。
文/郎敏、吴迪
图/范丽萍、李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