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中心”)于2019年9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以荔枝云平台为依托,逐步建设成集合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本地新奥特高清制作生产系统等于一体的融媒体办公平台。与此同时,中心先后制定出台《融媒体中心采编绩效考核办法》《丹阳市融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审稿制度》等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传播效果,以多形态、全覆盖提升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打破部门隔离、资源分散的弊端,统筹管理采编人员,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释放生产力。
聚焦新闻主业,打造群众服务平台
整合媒体资源,打造服务群众平台。目前,丹阳融媒体中心已形成涵盖报纸(《丹阳日报》)、电视(新闻频道、生活频道)、广播电台(97.9频率)、微信公众号(丹阳日报、丹阳帮)、移动客户端(我的丹阳)、网站(丹阳新闻网)、应急广播及若干个抖音号、头条号的全媒体矩阵。
组织架构重置优化,推进体制改革。淡化报纸、广播、电视的载体属性,对融媒体中心机构编制、内设机构、运营架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原来各自割裂的采编部门整合成综合新闻中心、民生新闻中心、融媒发展中心、专题专刊部、外宣外联部,实现管理模式全面升级。同时,坚持新闻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明确采编人员不下经营指标,严格划定经营工作底线,将新闻报道作为工作重心,集中精力聚焦新闻主业。
坚守“内容为王”,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始终把内容生产当作融合发展的第一要务,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阶段性重点工作,加强策划统筹,报纸、频道、频率、新媒体同向发力。疫情防控期间,丹阳市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启动“战时”工作模式,全体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践行“四力”,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的报道,各平台推送文字、图片、短视频、H5、情景剧等累计超3000条。
中心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重新制定一系列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了融合制度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媒体融合之路越走越顺。2020年12月,丹阳市融媒体中心通过省级验收。
完善绩效考核,优化人才结构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媒体传播特点,丹阳融媒体中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完善绩效考核,同岗按绩拿酬。中心出台和完善绩效考核,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同岗位同系数、按绩拿酬、多劳多得。突破采编条线聘用人员的身份界限,出台《关于在采编条线聘用人员中施行岗位分级制的规定》,每年根据个人业务能力和业务实绩,评出A、B、C三类岗,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绩效(A岗每月1200元,B岗每月800元,C岗0元),能者多得,在基础工资部分缩小与在编人员的差距。
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具有前沿传媒理念的先导型人才、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2019年以来,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11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名。
强化培训,提升人员素质锻造队伍。注重现有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升,制定培训计划,鼓励督促人员自学,促进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互融互学。每年集中2个月时间安排记者走进镇村和社区开展新闻拉练活动,在走基层中锤炼采编人员的“四力”,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采编队伍。
创新经营模式,增强“造血”功能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产业经营整体上出现非常明显的下行趋势,丹阳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发展改革,做好“媒体+政务+生活+文创+直播+产业”这篇大文章,创新经营模式,持续增强“造血”功能。
“媒体+政务”态势良好。成立政企服务中心,巩固拓展与市级机关各部门和各镇区的政务服务合作。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以“媒体+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运营生态链。目前,智慧停车、丹阳文明实践中心服务平台、丹阳招商产业地图、国土“一张图”及“四全”服务平台都已成功实现落地应用。基于大数据中心的智慧运营,将成为融媒体中心未来重要的增长极。
“媒体+生活”企稳回升。以贴近服务与合作共赢为策略,成立生活服务中心,深耕生活服务和商务市场。2020年,围绕金融服务,策划实施了金融生态提升年系列活动,实现经营收入200多万元。其中,开设的丹阳帮·严选优品直播间,完成带货直播50多场,进场人数从1000多增长到30多万,创收50多万元。目前,正立足美食、房地产等本地服务,整合资源,布局抖音,打造新服务业态。
“媒体+文创”潜力巨大。中心成立文创中心和品牌创意部,拉高拉长内容生产这一长板,把文创策划、高端咨询、理论研究、智库报告打造成融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完成城市景观小品、高新区党建园共享空间、“镜见丹阳之美”志愿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名人长廊、九曲河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基地等的创意策划、设计施工和展览展示,并提供了后续运营方案和传播支持,年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融媒文创工作列全省县域第一、全国县域前列。
“媒体+直播”价值再现。以中心各类移动端为载体,以新内容生产推动业态转型和服务升级,多场直播活动超20万人收看。围绕复工复产,架设云端人才市场;围绕乡村振兴,推出“美丽乡村看我家”大型新闻直播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围绕脱贫攻坚,推出“主播进百村 带你购好物”助企惠农直播活动;圆满完成产业强市“三集中”项目集中开工主会场和11个分会场双向直播活动,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2020年7月9日,成功完成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新孟河界牌枢纽工程与省委书记娄勤俭活动的现场直播连线工作。目前,正布局网红和MCN机构的建设。
“媒体+产业”渐入佳境。深耕教育产业,推进“少儿培训+活动+产业”相融合,常年学员已发展近500名,教学点已由本部拓展到了全市数十个幼儿园和中小学,预计今年创收同比增长25%。
群众在哪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哪里
丹阳是全国5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做好疫情防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融媒体力量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把线上线下资源统筹起来,及时发声引导,助力民生问题的解决。文明实践中心发出“为农带货”倡议,融媒体中心在广播电台和新媒体平台开设了“为农代言”专栏,解决了农户农产品销售难题。
充分发挥《丹阳日报》、丹阳电视台等媒体联系群众、体察民情的优势。《丹阳日报》每周有2个“问政·帮办”版面,帮助群众反映和解决问题十余个。在电视、广播端,开设“调解一线”“热点追踪”“八姑娘帮你忙”等专栏,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帮群众解决疑难事、烦心事、不平事。
强化舆论监督,做党委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传声筒、解压器,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我的丹阳”客户端“网络问政”版块集合宣传部网络问政、报纸问政帮办、电台行风热线、电视台热点追踪等多个平台问政内容,不断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融媒力量。
围绕主基调 实现融媒体中心建设提档升级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丹阳市融媒体中心将围绕“深度融合 深化改革”工作主基调,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挺进主战场占领主阵地。坚持主业主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新闻发布快、报道形式活、覆盖范围广、传播影响大等方面下功夫。紧扣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疫情防控等主题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大策划力度,做到有规模、多角度出击。同时,注重关注民生、面向基层,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做好“问政帮办”“行风热线”等栏目,让群众爱看、爱参与。
提高融媒体公共服务能力。根据中央对融媒体中心提出的“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求,不断强化服务群众的能力,打造综合性的政务及民生服务平台,拓展“新闻+政务”“新闻+服务”等业务,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深化“两中心”融合,全力打造“我的丹阳”APP,转变大数据中心运营模式和机制。
谋划传媒集团实体化运营。今年将在完善现有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传媒集团实体化运营。通过全平台运作,拉长媒体产业链,形成“一横一纵”的运营体系。“一横”,指的是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整合内外资源,形成资源集聚效应;“一纵”,指的是打通各版块,以垂直运营深耕行业和社群,构建“内容+文创+智库+大数据”的运营新模式。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地方融媒体调研”项目组 责编:翟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