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万元与1万元,是拍卖平台上一家地方性小贷公司10%股权的评估价与起拍价。相较于“亲兄弟”网络小贷,不断流拍后降价成为了地方性小贷公司的宿命,二者之间相去甚远。伴随着各地监管持续开展的整治活动,牌照价格大打折扣、陷入尴尬境地的地方性小贷,该如何突破重围?
从4500万元缩水至1万元
3月3日上午10时,阿里拍卖平台上,金华市金东区信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华信通小贷”)经历了第二次流拍。在累计被2431次围观后,被拍卖的金华信通小贷8%的股份依旧未能找到它的新主人。
两次流拍期间,金华信通小贷这一标的的竞拍价格,也从323万下滑至258.4万元,而其原本的评估价为461.248万元。
而金华信通小贷这一情况并非个例,一份名为“奉化力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10%股权”的竞拍标的,2019年12月便首次出现在拍卖平台上。这一竞拍标的来自于奉化力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奉化力邦小贷”)大股东浙江力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持有奉化力邦小贷30%的股权,被均分为3份进行拍卖。
信息显示,奉化力邦小贷10%股权的评估价为4500万元,最初竞拍价格为3600万元。多次流拍之后,其中一份标的最终于2020年9月以15.5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剩余的两份标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一份于2020年2月成交,价格为6.7万元,另一份将于3月5日开拍,起拍价仅为1.0001万元。
从4500万元到1万元,落差之大令人咋舌,但这却在拍卖平台上真实发生了。3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在阿里拍卖平台官网搜索“小额贷款”字样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变卖/拍卖标的共计1261个,当前正在进行拍卖的标的包括常熟市常盛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00万元股权、云浮市粤科科技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20%股权、上虞春阳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2100万元股权以及该公司另一股东持有的3000万元股权。
从阿里拍卖平台展示的实际竞拍情况来看,这些竞拍标的均为地方性小贷公司,多次流拍、低价出售无人问津的情况屡屡出现。被竞拍的小贷公司在找到新主人时,往往已经因为流拍接连降价,还有的标的即便是降价也难以脱手。
金融科技领域专家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股权折价拍卖这个情况,也曾出现在中小银行身上。除了拍卖这一操作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外,最大的问题还是标的本身的价值。“一方面是外界对该机构的经营情况不看好,另一方面则是受杠杆、地域限制,相关小贷机构难以做大规模,也难以吸引买家注意力。”
小贷行业分化严重
事实上,地方性小贷公司标的频繁流拍,从部分标的披露的资产情况也可见一斑。奉化力邦小贷自行提供的损益表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奉化力邦小贷年内累计营业收入为175.8万元,其中173万元来自利息收入,损益表中出现的其他金融企业往来、手续费、汇兑等收入类别均为空白。
而在营业支出方面,奉化力邦小贷支出主要集中在利息、业务及管理费方面,报告期内分别为971.41万元、140.75万元,加上其他支出,营业支出合计1112.3万元。报告期内,奉化力邦小贷净亏损780.23万元。
在奉化力邦小贷披露的长期资产数据中,还包括1.34亿元贷款呆账准备,这一数据相较2018年初未发生变化。截至2018年11月30日,包括4.5亿元注册资本在内,奉化力邦小贷账面净资产为3.64亿元。
对于奉化力邦小贷股权拍卖细节以及当前展业情况等方面,北京商报记者多次尝试向其进一步了解情况,但未能获得回应。
根据拍卖平台披露的信息,不少竞拍标的未详细展示资产状况,竞买人需要自行了解标的物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瑕疵。对于地方性小贷公司来说,奉化力邦小贷的运营情况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但同样是在2018年,网络小贷在经历了2017年底叫停审批、排查整顿之后,网络小贷牌照价值一路水涨船高,其本身也是互联网巨头开展金融业务的标准配置之一。即便是参与玩家已经基本确定的当下,二者之间受欢迎程度明显呈两极分化趋势。
地方金融监管人士止戈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自小贷行业问世以来,在拓展小微金融服务渠道、抑制地下金融和非法融资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业务拓展、融资方面等面临困境亦是不争的事实。
相较于炙手可热的网络小贷牌照,地方性小贷牌照价格大打折扣,陷入尴尬境地。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补充形式,小贷行业问世肩负重任。但消费金融行业迅猛发展之后,地方小贷公司似乎渐渐被淘汰出局。
止戈提到,不论是地方性小贷还是网络小贷机构,要坚守小微和“三农”初心,积极拥抱科技以解决风控难题。在监管方面,可根据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尽快修订完善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瞄准本地融资市场
对于地方性小贷在拍卖平台上无人问津这一情况,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则进一步分析认为,小贷机构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牌照,更多的是牌照本身已经渗透的产业链和掌握的客户资源。不论是低折出售还是被清理退出,对于一些客户少、没有场景甚至是一些“僵尸类”小贷机构来说,都属于正常现象。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统计,自2015年三季度以来,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经连续21个季度减少。而从各地监管整治的情况来看,自2月以来,湖南、河南、天津等多地对辖区内“失联”或“空壳”类小贷公司展开排查,百余家小贷公司被取消小额贷款业务资质或失去试点资格。
另一方面,关于网络小贷监管的“靴子”已经是摆在眼前,只待落地。基于监管对于网络小贷注册资本、展业范围等方面的细化要求,小贷行业也将再度被洗牌。
从监管规范小贷公司发展动向来看,除了整顿之外,也并非全无利好。今年1月21日,最高法官网正式披露了小贷公司在内的7类组织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批复。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搜索裁判文书网发现,当前尚未有裁判文书中披露适用这一司法解释的小贷公司相关案件。
地方小贷机构应该如何突出重围?苏筱芮指出,地方性小贷主要还是应当深耕地域经济,全国性小贷数量持续下滑的情况,其实对头部的小贷公司是一种利好。小贷可以瞄准本地融资市场,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细分客群的定位等手段来打造差异化发展路线。
孙扬认为,全国小贷公司数量持续下滑,是正常的出清,也是行业优胜劣汰的体现。相较于网络小贷全国展业的优势,地方性小贷公司应该更好地掌控本地场景和产业链,重视本地场景耕耘,一些聚焦于当地生鲜、贸易、农业、制造业的小贷机构,也可以立足发展。“真正做业务的地方性小贷公司不会被遗忘,反而会被追捧。”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本土的贷款业务竞争将加剧,”孙扬表示,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设,对于地方性小贷公司来说也创造了发展空间,未来可以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在弥补资金不足方面,地方小贷公司应该积极发展平台业务,提升对于客户的服务能力。还应该努力培育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点,比如探讨金融科技输出的可能性等。
本文源自北京商报